“幸?!笔鞘裁??在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勞動三村社區,居民們對“幸?!?/span>有著共同的理解:美好生活源于“建設”,幸福家園“勞動”創造。
隨著勞動三村城市有機更新工程的推進,居民們的幸福感正在與日俱增。
改造后的勞動三村(攝影:王茂松)
幸福之變:
為老舊小區“療傷”
87歲的胥大秀,一大早便下了樓,和買菜回來的老姐妹們在樓下坐著嘮嗑,成了老太太現在每天最大的快樂源泉。
這種畫面,此前是不敢想的。因為小區陳舊且設施不齊,街坊鄰居平時想要聚著聊天,都只得到遠一點的興勝路,那里的黃葛樹下有幾張便民椅。小區里雖多是老熟人,卻常常行色匆匆,交流也漸漸少了。年紀大、腿腳不便的胥大秀更是一度不愿下樓。
勞動三村社區是“百年兵工廠”——建設廠家屬區,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設施老舊不齊,居民生活十分不便。
2020年11月,在九龍坡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勞動三村率先在全國采用PPP模式,啟動了城市有機更新工程,2021年被納入全區城市有機更新重點社區。今年,勞動三村城市有機更新工程更被列為了全區“四輪驅動”戰略中的重點項目之一。改造共涉及20棟樓,45個單元、1145戶,面積7.8萬平方米,投資約4000萬元。
一年多的時間,社區如同經歷了一次“大整容”,從全新的小型運動場、社區食堂、社區游園、立體停車樓,到細微處的閑置荒地再利用、院壩晾衣架設計、樓道折疊椅設置、帶有緩降功能的定制垃圾分類桶,再到現代物業管理的引入……這些,對于多年體會老舊小區不便的居民來說,生活就像迎來了重生。
“我們12棟老年人特別多,沒有電梯都不想下樓?,F在我們每隔一層樓都安了休息椅,樓下還修了這么漂亮的露臺,凳子又寬又穩。我真的好久沒和姊妹伙這么聊天了,高興!”胥大秀激動地說。
3D畫(攝影:王茂松)
幸福之不變:
守住老舊小區的文化魂
走進勞動三村,一步一景,處處融入了以“建設廠歷史文化+老重慶屬地文化”為主題的元素,在城市更新中再現勞動三村的文化記憶。
“芳華墻”,通過國之重器、蛻變與新生、民族復興三個版塊的內容,講述了建設廠的發展歷史。一切都在呼應著居民們的文化根脈:美好生活源于“建設”,幸福家園“勞動”創造。
氛圍有了,社區的精氣神也跟著起來了。
今年春節,居民們在全新的運動場,一起慶祝新環境改造后的第一個春節,大伙兒載歌載舞,老少同樂,一起動手寫春聯、包餃子、貼福字。勞動三村居民的自信、和睦與發自心底的快樂,吸引了眾多媒體前來報道,央視甚至將春節特別直播節目的現場選在了這里。
幸福之延伸:
老舊小區的詩與遠方
為了更好地提升居民幸福生活體驗,社區正在建設的紅色驛站,將成為集成多種功能的社區服務前沿陣地。驛站將設置智慧化綜合服務點、黨員文化室、人才之家、建設學苑、群團服務站、心理咨詢室、兒童之家等功能區,滿足居民各種需求。紅色驛站,將通過黨建引領凝魂聚能,為居民切實提升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筑牢保障。
據統計,勞動三村城市有機更新工程,目前初步實現了“五一共治”的成果,即:政企聯合,老舊改管一體化;黨建聯建,紅色物業一面旗;支部聯線,社會治理一張網;部門聯動,民生問題一單清;黨群聯心,鄰里互助一家親。
國家發改委已將勞動三村列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資金保障典型經驗做法全國推廣樣板,住建部也將其列入了全國第四批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